送终和没送终的人子女(送终和没送终的人有什么区别)
送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仪式,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亲友们聚在一起送别逝者,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送终已不再是每个家庭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矩。有些家庭选择不送终,这也反映了一些变化。
首先,对于那些选择送终的人子女而言,送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孝顺父母是传统美德,因此送终以表达最后一丝孝心的方式来悼念逝去的亲人,是一种尊重和感恩的表现。在送终过程中,人子女会带着重重的忧伤,思绪万千地回忆着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他们也会在众人面前对逝者的品德、作为和贡献进行赞颂,以此表达对逝者的纪念之情,也让在场的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逝者。
然而,对于没送终的人子女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传统仪式并不是必要的。他们不喜欢那种形式化的仪式,觉得把逝者送到陌生的地方,和一堆陌生人们一起“场面话”、“共哀”并不真切。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在不推行送终仪式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依然会怀念亲人,以自己的方式悼念逝者。有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发一些图片,文字来发泄内心的悲痛;有人会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发扬逝者的精神;有人会在某个纪念日去无人区散步,默默追念父母。他们也许没有送终所产生的那种“在你最孤独时陪伴在你身旁”、团圆的感觉,但他们的怀念、思念、缅怀,也是发自内心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选择送终还是不送终,都是人子女对逝去亲人的一种呈现。人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文化观念,在逝者生命的最后阶段,去表达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都是一种尊重和感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