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人“走路”有哪些讲究杨绛先生的经典语录算命先生说我的命运不好,怎么办如果有人问:“你会不会走路?”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好笑。但在古代,“会不会走路”可是一个大问题。现代的散步古人叫“步”,古代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说“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在古人看来,出行要迈“安步”,得走“正道”,应该“少避老”。出于礼仪的考虑,甚至出现男右女左“男女异路”的规定……
“安步”还是“疾趋”?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要求:“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
在没有代步工具或代步工具不普及的时代,人们出行只能靠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仅“走”部便收录了85个字,和“行走”相关的字则多达200个以上,可见古人对走的观察和分析多么细致。
行走的字义,古今差别比较大。汉代的《释名·释姿容》中称,“徐行,曰步”;“两脚进,曰行”;“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现代的散步,古人叫“步”,而当时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说“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
何时该“行”何时该“走”?古人是有严格讲究的。先秦时期,古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行走礼仪”。成书于秦汉时期、被列入“十三经”的《尔雅·释宫》中称:“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这里的“时”为“歭”的通假字,是踟躇、徘徊的意思。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走法。
在古代,孩子一生要学两次“走路”。一次是一两岁时自然学会走路,另外一次则是到了入学年龄学走路礼仪。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所编撰的《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中是这样训诫孩子的:“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从中可以看出,走路要从容、规范,通常情况下,不要手舞足蹈,更不宜慌慌忙忙,而要稳稳当当地走,即所谓“安步”。即使在家里,也不要一纵一跳的。只有一种情况可在家跑着走,就是有长辈喊你。
为了方便孩子背诵记忆,后人将朱语诗化为《童蒙须知韵语》:“凡出入进退,行步要安详。掉臂与跳走,客止殊不臧。惟有长者召,疾步却无妨。于此过舒迟,不似弟子行。”
对于走时如何发力?古人也有讲究:“轻贵重贱”。过去的算命先生便会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来推测其命运好坏。如被收入清《四库全书》的《太清神鉴》卷四“行部”条称,“是以贵人之行,如水而流下,身重而脚轻;小人之行,如火炎上,身轻而脚重。”这种说法虽然很荒唐,但从侧面说明古人对“如何走路”很重视。
走“正道”还是走“捷径”?
屈原在《离骚》中提出:“夫唯捷径以窘步”
与“怎么走路”有不同要求一样,古人对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也有相应的讲究。
在古代,道路分为“道”、“路”、“途”、“行”、“径”、“术”、“街”、“衢”等多种规格。其中以“道”、“径”二种,古人说得最多。
“道”,在先秦时期指可供车行的大路,又称“正道”,相当于现代高等级公路“省道”、“国道”。秦始皇所筑的“驰道”也是“道”的一种,系当时的高速公路。
“径”与“道”正好相反,指只能走人、不能行车的小路,故称“步道”;从小路走可以避开众人、熟人,又俗称“间道”,心术不正者才走间道。因为从小路走往往比正道近,由此出现了“捷径”的概念。
与“径”相提并论的是“徯”。徯,指不好走的细小狭路,俗称“邪路”、“邪道”。走到头后无路可走的“径”,则称为“窘径”,走这种小路往往举步维艰,即“窘步”。
正道可能路途远,辛苦,但安全,不会走错方向,所以古人提倡走“正道”,而不鼓励甚至禁止走“窘径”、“捷径”、“邪路”。《周礼》中便多处提到周王禁止“大路不走走小路,有桥不走翻堤坝”的行为。负责道路交通的“秋官·野庐氏”职责之一,就是“禁野之横径逾者”;负责城里宿卫的“秋官·修闾氏”,也有“禁逾者”的责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很欣赏“行不由径”的走正道者。据《论语·雍也》所记,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鲁国的武城做官时,便以此标准选拔人才。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澹台灭明不走邪路,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房间来。仅由“行不由径”,就推断澹台灭明是难得的人才。
因为正道是正确的道路,而窘径、捷径、邪路却不一定,很可能是弯路、歧途,所以“正道”和“邪路”又都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延伸出“正与邪”的寓意。《礼记·燕义》中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要求君王要指出正确的方向引导民众。所以,屈原在《离骚》中说:“夫唯捷径以窘步”,提醒人们走捷径容易陷入人生的困境。
靠右走还是靠左走?
先秦史籍《礼记·王制》规定:“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
在崇尚“正道”的同时,古人还对走路秩序提出了规范,逐渐形成所谓的“交通规则”。现代人是“靠右走”,古人靠哪边走?不同朝代有不同风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走法”:
较早的走法是“男右女左”。先秦时期,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同行的,要分两边走。《礼记·王制》中规定:“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意思是,在道路上,男的靠右走,女的靠左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
这种走路规则曾对早期民俗产生很深的影响。据《仪礼·士昏礼》记载,秦汉及以前,女儿出嫁时,必须从左边走出去,站在母亲的左边,即所谓“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
“男右女左”分开走的规定又叫“男女异路”,到汉魏时期还曾出现过强制性推广的现象。西汉末篡位建立“新朝”的王莽推崇周制,其中有一条就是效法《礼记》中的“男女分开走”。《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要求推行“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到了唐代,一个叫马周的人提出“靠右走”。这种走法又称“来左去右”,不分男女。据唐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马周以布衣身份上书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提出一系列教化民众、创建新型社会风气的建议,其中就有行人的走法:“旧诸街晨昏传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
马周建议,要用击鼓的方式早晚提醒行人进出城门要分开,两边走,进城的走左边,出城的走右边。实际上,如果就一个人来说,进出都是“靠右走”。由此,还形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左迎右送”礼俗,即迎人站在路的左边,送人站在路的右边。
古人最习惯的走法应该是“靠左走”。唐代规定“来左去右”,实际上是一种进出城门的规则,宋代“靠左走”更为普及。朱熹《童蒙须知·杂细事宜第五》中要求:“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为什么陪同年长者出行要走在老者的右边?一是左尊右卑,二是有利保护老者,降低交通风险。
人先行还是车马先行?
唐太宗李世民颁《仪制令》:“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对于古代靠哪一边行走,并没有从“法律”上找到依据,而是属于“礼”的层面。唐代将这种“礼”被调整入“法”的范畴,出现了强制性的“走法”。这种强制性走法,可视为古代的“交通法规”。
《唐律疏议·杂律》“违令”条,“诸违令者,笞五十”下面的疏议特别指出,“令有禁制”,谓《仪制令》“行路,贱避贵,去避来”之类。
这里说的《仪制令》,被国内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交通法规,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颁发。其大致内容是:“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李世民强调颁发此令的意义:“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欲设规程,在循典故。盖以中兴之始,兆庶初安,将使知方,所以渐诱。”这种“礼让为先”的规则,至今仍是现代交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代后唐时期,《仪制令》得到进一步强化。据《五代会要》记载,后唐明宗李嗣源,于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八月出敕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李嗣源这一道“红头文件”还下发到“诸道、州、府,各遍下县、镇”,要求地方官将此《仪制令》“刻碑于要会、坊门及诸桥柱,晓示行人。”如果有人不按规定走路,不懂礼仪,将被治罪。
在陕西、江苏、福建、河北、内蒙古等全国多个地方考古中,都曾发现过《仪制令》这样的碑刻,碑刻多为宋代,这说明《仪制令》也是宋代通行全国的“交通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唐律还对车马与行人的关系作了调整,在行人密集的地方不能“走车马”。除了帝王要臣公务出行,道路上要“车马让人”。《唐律疏义·杂律》规定:“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这一重在“保护行人”的条款,为此后历朝所继承和推行。
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杨绛先生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2、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3、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4、阿瑗去世,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5、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6、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是不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7、假如法国小说家勒萨日笔下的瘸腿魔鬼请我夜游,揭起一个个屋顶让我观看屋里的情景,我一定辞谢不去。获得人间智慧必须身经目击吗?身经目击必定获得智慧吗?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的吗?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皇帝的新衣好。
8、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9、背生字,做习题,一天不得间断,因为学习语言,不进则退。
10、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11、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
12、但我确是个不辨方向的动物,往往"欲往城南望城北"。默存虽然不会认路,我却靠他辨认方向。
13、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14、西方人说,任由七大罪恶: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了佛家所谓贪,嗔,痴。这种种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15、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
16、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17、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
18、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19、据大姐讲,我父亲在荒野里失声恸哭,又在棺木上、瓦上、砖上、周围的树木上、地上的砖头石块上——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写满自己的名字。这就算连天兵火中留下的一线连系,免得抛下了母亲找不回来。然后,他不得不舍下四十年患难与共的老伴儿,带了两个女儿到别处逃生。
20、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21、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22、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们无关。
23、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
24、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25、我们都懂得"自由是规律的认识";明知这扇门牢牢锁著呢,推它,撞它,也是徒然。
26、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27、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
28、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29、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30、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
31、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32、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33、钟书陪我大笑,是了解我的笑,承认我笑得不错,也带着几分得意。
34、阿七以后每画"搭其眉毛,豁其眼梢";未到"鸭蛋其脸",阿必就哭。以后不到"小圆其鼻"她就哭。这幅漫画愈画得神,大家都欣赏。
35、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36、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37、你的问题,是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38、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39、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40、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41、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42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43、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
44、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
45、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46、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想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47、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
48、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所以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49、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
50、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连隐身衣也不要了。
51、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
52、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53、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54、人不怕挤。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55、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56、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57、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们不妨加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应力求做一棵滋滋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58、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59、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0、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61、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62、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过段历练,信心是不会坚定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忌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渐,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63、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64、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有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65、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66、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67、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68、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69、我登上一列露天的火车,但不是车,因为不在地上走;像筏,却又不在水上行;像飞机,却没有机舱,而且是一长列;看来像一条自动化的传送带,很长很长,两侧设有栏杆,载满乘客,在云海里驰行。
70、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71、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72、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73、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74、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75、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
76、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77、赤裸裸,可以表示天真朴素。不过,如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富有魅力,认真要赤裸裸不加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
78、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
79、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80、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81、人的那点灵光,也微弱的只够我们惶恐地照见自己多么愚暗。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
82、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83、人有两部分,看得见的身体和看不见的灵魂。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84、晚霞渐渐暗淡,暮霭沉沉,野旷天低,菜地一片昏暗,远近不见一人,也不见一点灯光。
85、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86、剪下的辫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我的黑色光泽不同——那时候我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87、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88、皱面先生是天主教徒,也许就因为要娶她而进教的吧?天主教不准结婚,可是离过婚的人想必也准进教。
89、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而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90、有一次,她听同伙传说,某家在物色一个姨娘,主要条件是要能生育。阿灵对我妈妈说:"我去把。我会生。我生过。"大家笑她,她也不知有何可笑。
91、只记得一句时常萦回心头的话:人在当时的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不错啊,人做得了主吗?
92、我国有句老话:"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在新中国,"发言"是"出面宝"。人家听了你的发言,就断定你是何等人。
93、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94、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95、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96、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萃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生活和工作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利,是灵魂对精神的升华!
97、保其天真,成其自然。
98、储安平家住公共租界,我们家住法租界,不仅距离远,而且交通很不方便,又加我不善交际,很怕单独一人出去做客。钟书出门之前,我和他商量说:"我不想去了。不去行不行?"他想了一想说:"你得去。"他说"得去",我总听话。
99、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00、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
101、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02、车过了"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窗外逐渐荒凉,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没有房屋,只是绵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车走了好久好久,过了蚌埠,窗外景色还是不改。我叹气说:"这段路最乏味了。"宾四先生说:"此古战场也。"经他这么一说,历史给地理染上了颜色,眼前的景物顿时改观。
103、亲人去世,要梦中相见也不能。但亲人去世多年后,就能常常梦见。我孤独一人已近十年,梦里经常和亲人在一起。但是在梦中,我从未见过他们的面容和他们的一幅,只知道是他们,感觉是他们。我常想,甩掉了肉体,灵魂彼此间是认识的,而且是熟识的、永远不变的,就像梦里相见时一样。
104、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105、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06、我现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
107、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108、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109、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10、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111、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112、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低于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113、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14、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
115、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116、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17、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118、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19、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120、天地生人的目的,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创造的文明。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甩掉了肉体,灵魂彼此间都是认识的,而且是熟识的、永远不变的,就像梦里相见时一样。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121、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122、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123、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人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探猜测,生出无限兴趣。
124、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125、说老实话,我觉得与其骂人,宁可挨骂。因为骂人是自我表演,挨骂是看人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演——表演他们对我的心意,而无意中流露的真情,往往是很耐人寻味的。
些命推来:这命运算来
费运多:破财运很多
若作摧残:如果做出损坏,残害的事情
受折磨:指的是精神会遭到折磨(比如说精神彷徨,不专注,想东想西,怕这怕那,容量失眠)
山路崎岖:人生路途不好走
吊下耳:指让你多听别人的话
左插右安:指一边是四处走的生活,一边是安定的生活
心难留:指你的心不安稳,总想四处走。
这句话就是:这命运算起来不够好,如果做出亏心事,精神受折磨,做事情之前最好多听听家人或朋友的提议,有安定的生活或是工作最好不要想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