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找算命先生给宝宝起名,究竟是不是迷信秦始皇皇宫里算命的叫什么名字360行是指的什么行业给宝宝起个好听的名字,让人能够印象深刻,一下子记住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的名字很多可能是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起的,名字都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烂大街。
当十几年的老同学再次相遇时:“哎,我是张伟啊,你不记得了吗?我们是高中同学。”“我高中有好几个同学都叫张伟,抱歉实在想不起来了。”这个时候难免是尴尬收场。
但是还有一种起名字的方式是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以及金木水火土来请算命先生起的名。点妈的老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时候出生时是由爷爷起的名,名字还比较女性化叫彤彤。但是名字起得不好,从小就体弱多病,医生看了不少却始终没什么大毛病,医生给的答案也只体弱而已。
iknow-pic.cdn.bcebos/962bd40735fae6cdc56384a904b30f2443a70f2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后来听说请算命先生算算命里是否缺什么?后来说是缺水,名字中就加了个雨字,从那以后身体确实日益健壮了,很多人都说是迷信,但是公公婆婆却相信了。
现在孩子出生了,根据当时的生辰八字也是请当时的算命先生起的,孩子出生到现在也确实生龙活虎的。当时的算命老先生并没有收一分钱,只是关系处的比较好,给算了个名字。对于这样的老先生,当时也并没有起反对意见,到现在孩子的大名也是用的算命先生起的,点妈给孩子再起了个小名叫点点,仅此而已。
对于算命先生起名你怎么看?
@萌萌:我也觉得如果是好的算命先生,当然听他的,不是迷信。有一些连科学也解释不了的东西,反而老方法可以攻破,我是见过很多例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小一:为了孩子好,我宁可让算命先生取的,如果面子和小朋友的好运相比,我不要这个面子和权利,要为了孩子可能的好前途而争取。
iknow-pic.cdn.bcebos/3bf33a87e950352afc880ac05843fbf2b3118b0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平安:别相信迷信的东西,我两个宝宝都是我自己取的,没看见算命的就算骗到很多钱也还是一副穷酸像,我向来讨厌这个。
@C小姐:可是孩子的前途和名字有什么必要的联系么?孩子的命天生就安排好了,岂是一个名字能改变的?真要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应该注重文化素质上的教育吧。
@一心一意:名字还是很讲究学问的,五行、时辰,这些都要等要孩子出生才能知道;但是我也不反对找算命先生起名字,但是一定要找靠谱的。
在点妈看来,找算命先生起名,就和中国人信佛教是一样的,用科学是无法陈诉清楚的。
iknow-pic.cdn.bcebos/b3119313b07eca8027ec162f9a2397dda044830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我是点妈,每日分享育儿经验,育儿故事,家庭故事,家有萌宝的爸爸妈妈记得关注哦!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汉之时为太史令
其主要工作为:
一方面是对天的研究,包括了宇宙本原及其演化;
另一方面是天与地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天与人的相关性研究,天文与地理的对应;
天象观测记录、星占吉凶、宗教祭祀、通鬼神、预测国运、推算节气、历法编制、溯证颁布、传承教育等职能的综合机构。也掌管着灵台地理之势。
其他还包括时政编历之类的国政大事。
到了隋代,改称太史监
唐初称为太史局,武则天时称浑天监(浑天监察院)及浑仪监,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太史监,乾元元年(758)建置司天台;
五代沿用司天台这个称呼;
宋代称为司天监、天文院等,同时期辽称为司天监;金称司天台;
到了元代,改称太史院;
明朝称司天监,明朝后期尘埃落定,统称为钦天监;
清朝沿用了这一称呼。
现代,剥离了星占吉凶、宗教祭祀、通鬼神、预测国运等工作,只做天象观测记录、推算节气、历法编制等工作,叫天文台。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也不知流传多少年,反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所谓“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业的行当而言,也就是社会的工种。俗话说得好:“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关于行业,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上便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酱料行、花果行、鲜鱼行、宫粉行、成衣行、药肆行、扎作行、棺木行、故旧行、陶土行、仵作行、鼓乐行、杂耍行、皮革行等等。
由三十六行如何发展为“三百六十行”呢?据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载:“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七十二行;十之则三百六十行。”可见“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约数,其实自古之来,行业的工种决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不过“三百六十行”只是概括数,民间所流传的“三百六十行”是个统称,多年来习惯成自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所以址以现在,说起行业还是笼统地称“三百六十行”。
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上海洋人开办了不少香烟公司,随之民族资本家也创办了好多家香烟工厂。中外香烟公司为争夺卷烟市场,于是想出新招随香烟每盒赠送一张小画片,这种画片上海俗称“香烟牌子”,天津俗称“毛片”,现在统称烟画。
这既是赠品,也是烟草公司的广告。烟画上的内容丰富多采,除了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还有京剧脸谱、动植物、戏曲人物、仕女等等。不少烟草公司还分别出版过“三百六十行”的香烟牌子。他们所出的虽然版本不同,但表现的馄饨担、剃头挑、弹棉花、烘山芋、舞女、妓女等行业却是大同小异。
当年冯懿有先生的父亲冯孙眉老先生是著名烟画收藏家,他收集这种小画片已到了痴迷境地,几十年乐此不疲,在老上海首屈一指,多次公开展览他的藏品,故有“上海滩香烟牌子大王”的美誉。现在这位“大王”已仙逝多年,他在离世前除将不少烟画捐赠给有关博物馆外,还将余下的三千多张烟画传给了儿子冯懿有。冯氏子承父业,从小受父亲影响,冯懿有也爱玩香烟片子,他不惜重金又收集了数千张烟画,在他的藏品中就有不同版本的“三百六十行”香烟牌子,虽然不全,但可以从多角度来反映旧中国老“三百六十行”的一些基本情况。
现在这种七八十年前的烟画已成为稀有品,当一些收藏爱好者和民俗工作者知道冯懿有收藏有“三百六十行”烟画,便纷纷前去借阅,有的为了研究,也有的为了一睹为快。但冯懿有年近古稀,无法照顾众多借阅者的要求,于是产生出版三百六十行烟画之意。事有凑巧,我因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中华收藏文化大观》一书,与责编张竞毅先生比较熟悉,真是无巧不成书,张先生也早有出版“三百六十行”的设想,当他问起我谁有“三百六十行”烟画时,我即介绍冯懿有,他俩于是一拍即合。
《中国·老360行》一书,我们采取画面与文字并重的形式,特别是文字部分难度很大,虽然烟画上有的也有几个字的标题,而笔者所写的文字说明每篇都需在700—1000字左右。根据画面所提供的行当,我们将从其起源、发展、演变、传说、祖师爷、趣闻铁事、民族风情等多方面来介绍旧中国以老上海为缩影的江南百年间的各行各业社会沿革特征,力求做到此书既有历史性又有知识性,既有民俗性,又有趣味性。行文着眼以小见大,进而真实地反映旧中国的一些历史面貌。如修路工,我们并没有简单描写他如何修路,而是通过修路工,进一步介绍了中国的第一条以铁藜木修筑的大马路;又如背枕木也没有停留在如何背枕木的具体操作中,而是通过背枕木,介绍了中国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条淞沪铁路建与拆,拆而又建的历史事件……
另外,三十六行是中国唐代社会主要行业的统称,反映当时社会行业的分工。三十六行延伸出中国民间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行业分类之说。
三十六行的论述,见於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录》。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可见三十六行只是虚指数,实非具体数字。
[编辑]
主要行业
三十六行分别指:肉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宝行、丝绸行、麻行、首饰行、纸行、海味行、鲜鱼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铁器行、顾绣行、针线行、汤店行、药肆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驿传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旧行、酱料行、柴行、网罟行、花纱行、杂耍行、彩兴行、鼓乐行和花果行。
